新闻中心
五金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首次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生力军,徽商银行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始终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向而行,立足安徽,服务大局,统筹推进转型、创新、改革、发展工作,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金融机构要以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根本目标,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服务实体经济上,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性、人民性,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近日,徽商银行、董事长严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城商行,徽商银行是如何立足本地实际,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的?
严琛:近年来,徽商银行始终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坚守城商行市场定位,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立足本地开展特色化经营,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三地一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发展。近年来,徽商银行党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将发展重心和发展重点校准到国家所需、民之所向,先后制定《徽商银行贯彻落实习总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服务美好安徽跨越式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徽商银行贯彻落实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决定的行动方案》《徽商银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实施行动方案》,明确提出80多项具体举措。聚焦徽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谋划实施推进基层党建、轻资本业务、金融科技、全面风险管理、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等九大提升工程,确保改革方向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二是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不断加大制造业投放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制造业余额1135.1亿元,较年初增长31.6%。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信贷规模超千亿元,较年初增长29.7%。服务安徽首位产业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授信超1035亿元,服务奇瑞、江淮等重点车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680户。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安徽省“党建+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推出信易贷、徽农振兴贷等产品,余额89.5亿元,位居安徽前列;县域、涉农余额2812.7亿元、1727.5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1.5%、12.9%。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2023年供应链金融余额、投放量和客户数实现“三个翻番”,业务规模和投放量首次突破“双百亿”。
三是助力薄弱环节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民营企业余额1801.5亿元,占对公投放的50%。普惠小微余额1441.4亿元,户数超20万户,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评价为安徽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最高评级。近3年为超过1.1万户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403.8亿元,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全力以赴援企稳岗、助企纾困,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近3年下降26%。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习总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徽商银行在因地制宜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如何进行规划的?
严琛:下一步,徽商银行将持续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因地制宜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科创、战略性新兴产业余额分别达到1100亿元、1400亿元。
一是战略引领,强化顶层设计。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将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纳入经营发展规划中,全方位服务安徽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成立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推动小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力争做出特色品牌、擦亮金字招牌,争当服务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先锋。
二是创新模式,优化业务产品。加强新质生产力领域政策研究,积极对接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扎实推进贷投批量联动业务,持续打造“1+5+N”的科创金融专营机构,优化技术流评价体系,创新推出“科技研发贷”“科技人才贷”,上线“科技e码通”,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产品体系,助力在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
三是提升能力,强化综合服务。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制定涵盖公司、科创、投行、交易等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助力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安徽科创高地建设,与安徽深空探测国家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3年内分批给予资金支持。
四是政策保障,健全激励机制。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领域,完善风险容忍和尽职免责制度,建立科创金融机构专属考核机制,给予内部定价补贴,优化定价决策权,加大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绩效资源配置力度,充分调动一线人员工作积极性,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务也开始呈现明显的线上化趋势。在银行业务离柜率越来越高的当下,手机银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请问,徽商银行在数字金融的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展望未来,徽商银行将如何综合运用手机银行和线下网点,更加便捷地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严琛:数字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加快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徽商银行将始终坚持数智领航,积极发展金融科技,扎实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全力打造徽商银行便捷、高效的线上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尽快向第二个千万客户目标迈进。
一是深入贯彻金融为民服务理念。探索手机银行发展新模式,满足全客群、全线上业务办理需求。积极推进新市民、外国来华人员支付服务便利化,加快手机银行适老化服务升级,拓展便民支付渠道,加大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二是加快手机银行平台能力升级。依托自有开发平台,稳步推进手机银行7.0版本迭代,提升手机银行对互联网大流量、高并发场景的支持能力。从客户视角出发,持续推动手机银行产品创新,打造财富陪伴、数智融合、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
三是深化手机银行生态场景建设。完善“智慧+”场景建设,加强银企、银校、银政的场景输出能力。聚焦政务、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满足客户多元化非金融场景服务需求。探索建设手机银行虚拟数字人及大模型在拟人化服务、个性化营销上的场景应用,不断延伸服务边界。
四是全力打造远程银行服务模式。以手机银行为主要服务入口,构建远程银行机制,打造“人工+智能”远程作业模式,持续提升线上客群经营水平。加快推动手机银行与远程银行集中作业平台、个人金融业务营销平台等系统互联互通,提升全渠道、全产品、全客群的客户触达能力,完善开放共享、统一集约、规范高效的远程运营体系。
五是加强线上线下协同能力建设。聚焦优化客户体验,打通跨渠道业务办理“堵点”,实现手机银行与网点柜面、移动营销平板、自助柜员机等客户服务终端统一化、标准化。加强线上与线下渠道数据共享,对跨渠道用户进行价值分层,制定一体化触客策略,提升线上线下渠道资源利用效率。立足安徽 服务大局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扫一扫关注我们